中国政府网 |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|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网 |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| |
您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经开区 > 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 > 新闻中心 > 企业信息

万州经开区攀“高”向“新”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

日期:2024-12-13 来源:万州时报
语音播报

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万州经开区着力优化创新生态、集聚创新资源、激发创新活力,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,推动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于转型升级中攀“高”向“新”,彰显工业强区主战场、改革创新主力军、对外开放主平台作用。

企业向“新”而行

时下,位于九龙园的年产150吨金属镓产业化项目,一期年产80吨金属镓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,即将投入试生产。项目分两期实施,全面建成后,万州将成为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金属镓生产基地。

“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利用纯进口铝土矿生产金属镓的企业。针对进口矿,在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上进行了技术攻关,实现了整体优化,金属镓的提取效率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”重庆先导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王海珂说。

据介绍,从进口铝土矿中进行伴生金属镓的提炼是行业发展新选择。进口矿主要为低温产线,由于镓的溶出率低,相比于国内高温矿生产线,提炼金属镓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。该项目投产后,将填补国内从进口铝土矿中提炼金属镓的产业空白。

作为战略性物资,金属镓的一系列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、化学工业、医疗设备、太阳能电池、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。依托金属镓项目,万州经开区倾情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,推动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发展。

王海珂表示,年产150吨金属镓产业化项目在万州建成投产后,将进一步拓展先导集团产业链,增强集团在稀散金属领域的全球竞争力,为服务国家战略、保障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作出贡献。

在促进“含新量”高的产业项目加速落地的同时,万州经开区也在推动现有企业加快向“新”而行。

把目光投向高峰园,在中国船舶集团长江科技有限公司新投用的智能柔性生产线上,工业机器人精准操作,自动加工涂装设备的关键零部件——气缸。现场不需要人值守,完成一件成品不到40分钟。

“以前传统方式生产气缸,一个月达到150件就不错了,现在引入智能柔性生产线,一个月产量可达300件以上,不仅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以上,而且产品质量更加优良,内壁光洁度从Ra0.4提高到Ra0.2,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。”公司制造采购中心副总经理兼一车间主任李平说。

像这样的智能柔性生产线,目前长江科技已经投用了6条,今年还斥资1700万元进行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改造,促进产线设备互联互通,实现了程序数据库管理、网络化传输、自动化采集,被认定为市级数字化车间。

“通过持续推进数智赋能,现在我们生产效率总体提升了1.8倍,产品不良率下降95%以上,运营成本下降近20%,真正实现了发展提质增效。”公司副总经理谭震告诉记者。

园区育“新”加力

金属镓项目的开拓上“新”,长江科技的“数转智改”,只是万州经开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两个剪影。

今年以来,万州经开区围绕先进材料、食品加工、装备制造、医药化工、新型能源五大重点产业,着力完善创新平台、主体、人才、项目等机制,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,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,集聚产业创新动能。

据统计,1—10月,万州经开区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55.4亿元,同比增长19%;25家企业实施技改扩能及智能化改造项目36个,完成投资14.3亿元;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0.8亿元,同比增长10.9%;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5家,完成全年任务的300%;市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新增12家,完成全年任务的240%。

“接下来,我们将强化科技资源整合、力量融合、平台聚合,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,聚焦链条融合发展,重视科技成果应用,深化创新氛围营造,努力打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,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。”万州经开区创新发展局副局长邓波称。

他表示,力争到2027年,万州经开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20家、520家,专精特新企业达到90家,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.4%以上,为万州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
    我要找政策